又是一起令人痛惜的悲剧。媒体报道称,安徽潜山一名13岁女孩被发现在家附近的水塘中溺亡。女孩的姑姑称,“终于考了全校第一名却要了她的命。”溺亡前,女孩曾月考全校第一、一门功课考满分,但遭到其班主任置疑并安排补考。
目前还无法得知,女孩溺亡与考试之间有无确切联系,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。但是,生命的过早陨落总是令人感慨万分。在网络上,很多网友不解地问:为了这点小事值得吗?“如何看待未成年心理健康现状”的话题迅速登上热门话题首位。
近年来,每每出现未成年人自杀等事件,网络上总是有一种声音,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心理太脆弱、无法应对挫折、过于冲动等。不久前,广东一名14岁学生疑遭老师批评后坠亡,同样引来大量网友留言,认为这名学生“矫情”“心理承受能力太弱”。而在谈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,很多人也往往是持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,指责他们的错误做法,指导他们应该如何改正。
在指责青少年“玻璃心”之前,我们应该先反思一下,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,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尊重。
从事件本身来看,老师仅仅因为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怀疑其作弊,这本身就是不负责任的猜测。安排补考又考了98的高分,可见这名女孩的这门课确实学得不错。那么,老师的怀疑到底有没有真凭实据?是否考虑过这种怀疑对学生心理的伤害?
而该校校长在回应媒体时,竟因为“目前尚未统一口径”而一问三不知,这种“捂盖子”的态度丝毫看不出对一个生命的重视。这是否也暗示着学校管理层对学生的漠视?教育是用诚心换真心的事业,一个学校在学生死亡后只会打官腔,很难想象平时能够爱护学生、尊重学生。
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个阶段,他们的自我意识日渐增强,自尊心也越来越强,特别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他们确实是敏感甚至是“脆弱”的。但是,这并不是他们的“错误”,而是一个人的正常发展阶段。这种心理状态,就如同人们生理上的生老病死一样,不应该被无端指责,而应该被了解和接纳。
老师通常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,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,其一言一行都可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。实际上,一名好老师一定不光是教授知识,同时也会关注学生心理状态,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。如果一名老师对学生心理状态毫不了解,或者即使了解了也毫不在意,一怒之下就践踏学生自尊,这样的老师专业知识再熟稔也难以得到尊重。
不久前,重庆的一名10岁男孩被怀疑划了别人的车,监控视频也显示,只有这名男孩接近过这辆车,划车的可能性极大。男孩父亲当时就赔偿了车主。但是,因为男孩坚决不承认,当地派出所民警连续看了几天的监控录像,终于发现车子之前就已经有了划痕,最后还男孩以“清白”。同样是对待“犯错”,民警以如此认真的态度对待一个10岁孩子的“冤屈”,在网上引发了大量点赞。可以想象,假如没有民警的这份耐心和尊重,孩子将受到多大的心理伤害?
遗憾的是,一些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老师们,在对待学生时却常常缺乏这种耐心和尊重。在谈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时,成年人对青少年的了解和尊重应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。没有理解与共情,哪来指责的底气?